一、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自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至今已有20多年, 其间我国杂交水稻发展已分布大江南北,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左右, 产量占水稻总产的60%左右。据统计,1976年至1996年的21年中,我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约2亿多公顷, 累计增产稻谷约3000亿千克, 杂交稻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举世瞩目的作用,对世界的粮食生产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良种需要良法”,我国杂交水稻取得的辉煌成就,栽培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杂交水稻的核心是利用杂种优势,杂交水稻栽培就是为水稻杂种优势的发挥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实践证明,水稻杂种优势的发挥,离不开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是在继承常规稻栽培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杂交稻的生理特点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是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提高产量和品质。我国适宜种植杂交水稻的范围很广,各地农业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千差万别,种植的组合类型、熟期均不相同。因此,应该根据杂交水稻的生产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地应用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以使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水稻旱育稀植栽培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80年代初日本水稻专家传入我国的,它是利用在旱育秧基础上培育的壮秧,在本田进行稀植栽培的一项新技术。80年代以来,经过试验示范,首先在我国“三北”地区推广,并逐渐发展到暖地稻区,在杂交水稻上加以应用。它是一项耐寒、抗病、增产、省水、省工、省种的栽培技术。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旱育培育壮秧,通过大田稀植少苗,改善个体的营养条件和群体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稻分蘖特性,促分蘖早生快发,利用杂交水稻的大穗优势,壮个体、促群体、攻大穗实现高产。根据各地试验结果,用旱育稀植技术,一般比常规栽培法增产10%左右。有些地区还利用该项技术培育的秧苗耐寒、抗病的优点,早播早插,缓解双季稻区的季节矛盾;在双季不足,一季有余地区,配合抛秧、蓄留再生稻等措施,使之成为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增产、增收的一种重要手段。 1. 杂交稻旱育稀植的特点 (1) 秧苗素质好。根据江苏扬州、四川泸县和湖南的研究结果,具体表现在: 1) 根系活力强 水稻旱育秧是指在育秧时秧田不淹水、而采取湿润灌溉方式的育秧方法。该方法接近在旱地土壤环境中培育秧苗,稻田通气性好、含氧量多,促进秧苗根系发达、根毛增多、活力增强。据测定,旱秧根系生长量、发根能力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比水育秧高,且旱育栽培根系在田间横向分布均匀,白根多,85%左右的根系集中在0~12厘米耕层。 2) 秧苗植株矮壮 由于旱育水分相对较少, 地上部生长变慢, 植株矮壮。旱秧比湿润秧苗矮3.6%, 叶挺变短, 叶片变窄, 但叶片表面粗糙,绒毛多, 叶肉变厚, 单株绿叶数增多, 百株地上部干物重增加67.90%,分蘖株率增加12.6%,是一种茎基扁蒲的多蘖壮秧。 3) 抗逆性强 旱育秧苗单株叶面积小, 减少了蒸腾面积。据测定,旱壮秧的含水量较低,一般为植株干重的70%~75%,比常规湿润秧低10%左右,其自由水量减少、束缚水量增加、组织结构严密、体内高能营养物质如淀粉、可溶性糖及脯氨酸的相对含量远远高于常规湿润秧,因此其抗逆性强, 缓解双季稻区“双抢”的季节矛盾,为早稻迟熟高产品种的推广和晚稻早插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大了温光资源的利用程度。 (2)大田分蘖早、成穗率高,结实性好 由于旱育秧根系发达,发根力强,又是带土移栽,植伤少,移栽后几乎没有返青期,分蘖发生早、分蘖节位低。据研究,旱育苗不仅根系发达、深扎,同时还在根系周围带有大量旱生根系,增强了吸水吸肥能力,增大了吸收面积。到了结实期,根系也能保持较高活力,维持植株活棵至成熟,有利于增穗、增粒、增重。旱育稀植水稻群体分蘖发展平稳,个体分蘖旺盛,个体壮, 群体稳,成穗率高。同时在稀植的栽培条件下,单株的营养条件(根际营养和光合积累)得到改善,无论是主穗还是分蘖均较健壮,为形成大穗、大粒,提高结实率打下了基础。 (3) 光合作用强, 物质积累多, 从个体来看, 旱育秧碳素和氮素的同化能力均比常规湿润秧高,叶片细胞质浓度和叶绿素含量也比常规湿润秧高,光合作用强度也高。从群体结构来看,旱育稀植秧苗移栽后,由于基本苗少,群体起点低,分蘖前期叶面积始终比密植群体小,但单位叶面积干重高,叶片厚度大,且上部叶片直立,冠层挺拔,改善了群休各叶层的光照情况,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到了分蘖高峰期,稀植栽培群休分蘖消长平缓,叶面指数增长也平稳,而常规栽培法叶面积指数锰增,孕穗期叶面积指数过大,下部黄叶增多,呼吸消耗增大,不利于光合产物积累。另外,旱育稀植水稻叶层配置合理,高效叶面积(顶三叶)比例高,孕穗期测定顶3叶面积占总叶面积的62.2%,而水育秧对比田只占42.3%。稀植通风透光好, 改善中下层光照条件,使得上、中、下层叶片光合作用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光合产物积累多。优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近几年辽宁省开发推广了水稻旱育稀植的栽培方式。经过研究试验,在坚持这项技术的培肥床土、调酸、稀播、旱育、稀插秧的基础上,对本田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了探索。使这项技术更加适应了辽宁中部等水资源短缺地区的生产实际,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在辽中地区示范中,获得了亩产650公斤的产量,节水约50%。
三、优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1.苗床制做 选背风向阳,排灌方便,肥沃的菜园地或旱田地作苗床,每平方米均匀撒施腐熟的优质农家肥10公斤。再将床土耕翻10—15厘米深,使肥与土均匀混合。床土用壮秧剂2。5公斤拌细土 10公斤,可处理15平方米床面2厘米厚土层的调酸。
2.选种稀播选米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沈农8801,其生育期158天,穗粒数110粒,千粒重27克糙米率85.6%,精米率80.0%,6项指标达到优质食用粳米国家一级标准。株高100厘米,抗倒、抗病,丰产性好。于4月上旬尽量提前播种,平均气温通过5℃时,选冷尾暖头播种。适应手插秧,降低播种量,以利培育壮秧,一般4—5叶小苗移栽,干种子播种量为每平方米250克。采用药剂封闭灭草,小拱棚塑料簿膜保温旱育秧。旱育秧不保持水层,只湿润灌溉,并酌情施离乳肥和送嫁肥。因小苗稀插,稀插并不需扩大秧田面积,一般每666.7平方米本田,只需7平方米秧田。
3.小苗稀插于4月初适期早播种,秧龄30天,苗高12厘米,有4片叶,秧苗健壮,即可稀植本田。坚持宽窄行距,即宽行40厘米,窄行20厘米,或等行距30厘米栽插,穴距均为15厘米,每穴3—4苗,667平方米插 14815穴。
4.除草施肥用化学除草剂“禾田净”、“禾大壮”、“丁草胺”等都有较好的水田除草效果。旱耙地后,在泡田水层10厘米以内,用60%丁草胺乳油200克,对水5公斤或对细沙10公斤,均匀喷撒于666.7平方米,保持水层5天后,即可平地插秧。丁草胺也可于插秧后6—7天内施用,方法同上。基肥,每666.7平方米用腐熟农肥1.5立方米、复合肥5公斤。插秧后施分蘖肥,尿素10公斤/666.7平方米,15天后施尿素8公斤/666.7平方米。穗肥于抽穗前15天施尿素8公斤/666。7平方米。
5.节水灌溉插秧时水层3厘米,达到浅插要求。插秧后保持苗高1/3水层2—3天,以促进秧苗吸水,减少秧苗蒸腾,加快缓苗过程。缓苗后保持3厘米水层半月,促进分蘖早生快发。以后进行湿润灌溉,(具体操作时可以浅、湿、干交替进行),保持田间土壤饱和持水量>90%。在达到田间适宜总茎数时,(即有效分蘖终止期),使之处于控水落干阶段。以后恢复湿润灌溉,到抽穗期,保持浅水层3厘米。到灌浆中后期以后,再行湿润灌溉,到成熟为止。可以达到以气养根,以根保叶,活秆成熟,增加产量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