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从边陲海岛到改革开放重要窗口 海南在改革开放中谱写壮丽篇章

2018-06-27

  4月14日,央视《新闻联播》的头条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位学者在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时,一度哽咽着说:“我们期盼了30年,海南真的会实现‘海南梦’……”

 

  这位头发花白的学者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从30多岁到60多岁,他把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留在了海南。迟福林见证了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海南从一个边陲海岛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重要窗口的变化。

 

  “海南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缩影,继续深化走改革开放的路子,我们大有希望。”迟福林说。

 

  因改革而生,燃烧激情洒热土

 

  1987年12月,36岁的迟福林到海南参与筹备建省工作。从最初的“特别关税区”到“自由贸易区”,再到“海南国际旅游岛”,以及当前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迟福林参与了海南诸多改革开放的研究。

 

  “离开北京远赴海南工作,我当时下了很大的决心,完全是奔着事业来的。海南是一张白纸,但我坚信,通过改革开放,海南一定可以绘就很好的画卷。”迟福林说。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同意把海南岛建设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从此,海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步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新阶段。

 

  决定通过当天,迟福林在北京参加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午宴。那天,他特意多喝了几杯。他为自己能见证这一历史性事件感到荣幸,为能够投身我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和价值感到兴奋。

 

  1988年9月,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所作的以“放胆发展生产力,开创海南特区建设的新局面”为主题的报告,含纳了海南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发建设海南的使命感、责任感。(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这份报告中,“发展市场经济”等很多提法当时在全国都属领先。

 

  这份报告,是迟福林和同事们以办公室为家,不分昼夜研究起草的。迟福林至今还深刻地记得,建省初期,海南特别缺电。三伏天,他和30多个同事挤在40多平米的办公室里,大家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加班到凌晨。

 

  “那是一段令人热血沸腾、干劲十足、弥足珍贵的岁月。当时最不缺的就是干事创业的激情。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早点把事办好。”迟福林说。

  在迟福林那一代“闯海人”心中,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的海南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激情与梦想。当时全国各地各类人才被“特”字吸引,他们一路向南,将青春和芳华洒向这方热土。

 

  因改革而兴,敢闯敢试走出新路

 

  上世纪80年代末,当“十万人才过海峡”来到海南岛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场景是这样的:

 

  全岛最大的城市海口没有红绿灯、没有出租车、没有程控电话;

 

  由于市区面积很小,半天就可以走完海口一圈;

 

  在建省筹备组的财政会议上,财政部门的同志说到全省财政收入时,数字精确到了几角几分;

 

  ……

 

  虽然头顶“特区”二字,当时海南的思想观念、发展政策、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离人们的期待还有相当大差距。但“先人一步,走出新路”是海南与生俱来的精神品质,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从诞生之日起便敢为人先,争当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

 

  1988年,海南率先试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年率先实行省直管市县体制;1993年,海南率先实行公司法人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同年又在全国第一个实行机动车辆燃油附加费改革;2001年以来,海南率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农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2005年,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海南的改革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尤其是在创建初期,海南有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迟福林说。

 

  198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仅有57.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不到3个亿。到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62.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79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4亿元,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迅速成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

 

  经过不懈努力,海南已从一个边陲海岛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今年5月13日,《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发布,海南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也让海南迎来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又一次人才聚集热潮。

 

  改革不止步,踏上新时代新征程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海南要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等四大定位。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先行先试是经济特区的一项重要职责,目的是探索改革开放的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开路。

 

  近5年来,海南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在农垦体制改革、“多规合一”改革、省直管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航权开放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从建省办经济特区,到建设国际旅游岛,到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家总体外交,面对接踵而来的“海南机遇”,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以艰辛探索的“海南实践”,擦亮了“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金字招牌。

 

  尤其是在全岛范围内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举措。这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面积超过了此前设立的11个自贸试验区总和。党中央赋予了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也为海南深化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动力。这是海南发展面临的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近两个月来,海南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一天当三天用”“不惜脱几层皮”的劲头抓落实、谋发展、促改革,以舍我其谁的信念、勇当尖兵的决心,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全面推进海南新一轮改革开放。

 

  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三十而立的海南,加快发展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海南广大干部群众正埋头苦干,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让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

 

  “我们要牢牢抓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历史机遇,敢想、敢闯、敢干。我相信,海南一定会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美丽海岛。”迟福林说。(本报记者 姚嘉 通讯员 梁振君)